第1章瘟疫:是天灾还是人祸?_鲍鹏山解说水浒

类别:鲍鹏山解说 作者:阳光下的菩提树413字数:1776更新时间:2023-03-15 08:26
第1章 瘟疫:是天灾还是人祸?

欢迎你来和我一起读《水浒》,一起读懂《水浒》。

《水浒》的一开始并不是第一回,而是一个叫做楔子的开头。那么这个楔子是有回目的,这个回目的名字叫《张天师祈禳瘟疫,洪太尉误走妖魔》。

所谓的祈禳,就是祈求祷告神明,让上天降福,以平息人间的瘟疫。这是古代的一种迷信的做法。

小说开头有一大段的描写,写到了宋仁宗嘉祐三年的春天,全国瘟疫大流行,开封城里城外的居民都已经死伤大半。开封城,是北宋的首都东京,东京城里面就已经军民死伤大半,那么其他的地方你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
面对这么严重的瘟疫,开封府包青天包拯自己出钱,按照大宋卫生局的药典配药,亲自煎制药品,免费发放,试图来遏制瘟疫的流行。但是不见成效。

医学不行了,怎么办?来政治。

政治的办法是什么呢?一个是轻徭薄赋,减免税收,给民间以生机。第二个是宽赦罪犯,减轻刑罚。

读小说读到这个地方,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不是他们很迂腐,自然界的瘟疫怎么可以用政治的办法来对付呢?

但是,我要告诉你人类历史上的大饥荒大瘟疫,往往都和人类的自身的行为有关,都和政治有关。

所以,轻徭薄赋、减免税收,给民间以生机。宽赦罪犯,减轻刑罚,给人民以宽容,其实是应对自然灾害的正确的措施,是对以往的苛酷的政治造成社会灾害的一种弥补。应该说,这两招是朝廷应对这场瘟疫的时候最靠谱的措施了。

当然,我们说这种措施可以说只是对以前的残酷的政治的一种弥补,面对此时此刻的瘟疫,那确实不可能马上见效。

于是,朝廷就采取了第三招,这第三招就是祈祷上天,求上天降福来消除这一场瘟疫。我们说这个办法其实也就是表明朝廷已经没办法了,一切只好听天由命了。

小说这么写其实有着施耐庵的用意,他是要写朝廷的无能,并且更重要的是什么呢?他是要写这一场瘟疫其实乃是人祸,正是朝廷长期的苛捐杂税,严刑峻法,才导致了民间的瘟疫的流行。而此时此刻的朝廷,它的德性也不足以消除瘟疫。最后,只好派一个叫洪信的太尉,去江西信州龙虎山,去礼请此时的张天师,虚靖天师张继先进京,设坛念经做法事,消除瘟疫。

首先我给大家解释两个词。

第一个词张天师。

张天师是道教的首领,他的第一代天师就是东汉的张道陵,然后就世代相传。那么小说中写到的宋仁宗嘉祐年间的这个张天师叫张继先,号曰虚靖天师,他的道场在江西信州龙虎山。

第二个词太尉。

太尉是官职的名称,太尉在宋代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?宋代的太尉有两种,因为《水浒》里面都出现了,所以我再解释一下。一种叫殿前太尉,一种叫殿帅太尉。殿前太尉是文官,地位很高,但是并没有实际指挥军队的权力。《水浒传》里面出现的众多的太尉都属于殿前太尉。比如说我们这一回,也就是这个楔子里面所出现的洪信。

但是有意思的是,小说写朝廷派来的洪太尉,在龙虎山碰到了一龙一虎,吓得他魂不附体,而张天师却不给他见真身。小说为什么要这么写呢?

因为张天师根本就看不起这个洪太尉,有缘千里来相会,无缘对面不相识,这个缘是什么呢?就是德性。洪信这个人,别看他是太尉,他根本就无缘无德和天师面对面。

《水浒传》为什么要这样写?施耐庵到底要表达什么?我们说,施耐庵这么写他是要讽刺这一个朝廷。

第一,遇事情没有办法,这个朝廷很笨;

第二,做事情没有章法,这个朝廷很乱;

第三,坐天下没有德性,这个朝廷很黑。

所以,在这个楔子里面,作者写瘟疫,实际上是通过瘟疫来写这个朝廷病得不轻。看起来写的是自然界的瘟疫,实际上写的是政治的瘟疫。

好了,“张天师祈禳瘟疫的故事讲完了。下面就是“洪太尉误走妖魔。

问题是被洪太尉误走的妖魔,都是一些什么鬼呢?洪太尉真的是一不小心“误走的妖魔吗?我们下一讲再讲。

那么这一讲,我们讲了“张天师祈禳瘟疫,现在我留一个问题,我在本讲里面讲到,自然界的瘟疫等灾害与人类的行为有关,与政治有关,你能不能就此谈谈您的看法。